【止語的好處】- The benefits of stopping speech

【止語的好處】
The benefits of stopping speech
停止說話的好處
玄一:阿彌陀佛「不思議」㊙️「止語念佛」真閉關!

念佛三年往生。真人真事!真實故事!「一位真正念佛人的榜樣」黃忠昌居士 ~足以證明古大德於往生傳記所記載,真信切願,三年念佛決定往生之語,真實不虛。

【止語的好處】

修行人…為什麼要少語止語?諺語有謂…人平不語,水平不流。《易經》上也說:吉人寡語。

【學佛修行必知的三大基礎】作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,必須知道 戒、定、慧 三學,這是學佛修行的基礎。

【觀】本身就是思惟修。就是三昧。就是禪定。觀是屬於慧,就像心念要安住,沒有智慧,就會妄想紛飛,念頭就會止不住,必須觀行成就,戒定慧才會有成就。vipaśyanā vipassanā

【拈花前行,無懼流言譏諷】若被人誹謗,切切不可分辯。我常見有人被誹謗,就分辯解釋,多受了虧。你不分辯,一謗便罷,更無餘患。─ 弘一大師《格言別錄》

生氣一次要三天肉體才能恢復正常。病皆從心出,不要生氣才能保持元氣。心不亂想,心拿來想念佛,心清淨自然肉體就沒病。《靜老說的話》

菩薩跟凡夫不一樣,菩薩從來沒有「自以為是」的觀念,菩薩知道自己毛病太多,天天在改,天天在反省,天天在改過,這叫覺悟的人。㊙️見到別人的過失,就是自己的過失;幾時見不到別人過失,自己過失就沒有了,古大德教我們這種方法巧妙。

有些人為什麼就是不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人之患在好為人師,只愛留言說教呢?

《素齋念佛》只要眾生不吃肉,世間就永遠不會有戰爭。一切災難,均由眾生不善心行所感。果能真誠懺悔,斷惡修善,持戒念佛,戒殺素食,放下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癡慢,實為消災免難根本之道。

《玄一學佛修行》
素齋念佛 五福臨門
長壽 富貴 康寧 好德
善終 (自在往生)
移民西方極樂世界
阿彌陀佛念佛成佛
無量光壽 不生不滅
2024-0324-2121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最重要的是修自己,不要管別人,管別人的念頭,就破壞自己的清淨平等覺。不能管,自己管自己沒管好,怎麼能管別人?什麼時候自己管好了?開悟,證果,把自己管好了,至少也得證初果。(Mind yourself)

淨空法師:【學佛基礎】心地清淨,頭腦清楚冷靜,具足誠敬

🍁斷殺吃素才能出三界《楞嚴經》

㊙️《了凡四訓》念上三百遍,你才會「明了」;一遍兩遍沒有用處的。三百遍之後,你就入進去了,你真正明白了,對於眼前這個事實真相,你就清楚了,你就曉得應該怎樣處事待人接物,「自求多福」!

有時候我們會流著淚問佛:您既神通又慈悲,為何還有人受苦? 佛的眼眶泛紅:孩子!我雖有最大的神通力,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是做不到的: - Buddha - Four things can't do it

(不變隨緣)世間無論如何變,萬變中我們要求不變,唯一不變的就是「念佛求生淨土」。(Namo Amitabha Pure Land)

玄一:五十知天命!朝聞道,夕死可矣!天命之謂性;率性之謂道;修道之謂教。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。

【覺】【三覺】【無上正等正覺】- anuttara-samyak-saṃbodhi

【開經偈】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;我今見聞得受持,願解如來真實義。(Sutra Opening Gatha)

要知道,念佛人是世出世間第一個大福報的人。你在這個世界上擁有千億萬的財產,億億萬的財產,沒用,死了帶不去。「阿彌陀佛」,你死了以後就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,你說哪樣能比?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【八千人以真實功德挽救劫難】外國的科學家告訴我們,地球上能有八千個真念佛的人,真正修福修慧的人,這個地球上什麼災難都沒有了。

【活在當下是菩薩 看破放下就是佛】①生處轉熟熟處轉生②專注你想要而非不想要③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

@玄一學佛修行:素齋念佛《五福臨門》 ①長壽②富貴③康寧④好德⑤善終(預知時至 自在往生)

北極玄天上帝 (帝二爺)降云:「什麼都可以斷,阿彌陀佛不能斷。」

㊙️玄一門無上道 -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- trending

玄一:五十知天命!朝聞道,夕死可矣!天命之謂性;率性之謂道;修道之謂教。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。

玄一:你什麼時候放下,什麼時候就沒煩惱。做人不要常看別人的過失,這是你煩惱的根源,時間一長 你就會慢慢地傷害自己。

佛說:我只有一部經 - I only have one sutra

㊙️百分之百絕對能【改變命運的鑰匙】:①南無阿彌陀佛《無量壽經》②《了凡四訓》③《俞淨意公遇灶神記》- The key to changing your destiny

(轉載)在此奉勸各位,跟神明許了願,就一定要依照當初許願的內容履行承諾,做不到的事情,千萬不要亂「發願」。